缠丝猫 发表于 2023-9-25 08:04:06

关于身体对内对外感受机制的整理

感受可以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对内就是感知身体内部,比如感受心脏的跳动,或是感受情绪;对外就是感知外界,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或者是和别人交流时把注意力全部倾注于对方身上。
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感受都是生活中用的最多的技能,提高感官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另外对使用最多的东西深入理解往往会有巨大的效率提升。
这里记录一些平时学到的关于各种感官感受和相应感受器官的信息。有些地方可能不太严谨,不作为医学指导。
--
1.身体内的感受

1.1 迷走神经&集中注意力

对于情绪,情绪反应并不是由于经历了什么来直接触发的,而是大脑感受到了经历事情时的心跳的变化,当时呼吸的变化,然后再产生相应的情绪。最后再把情绪通过面部表情反应出来。很多其他的感受也是这样的,能够感受到身体内部的情况是一个在很多环境下都很有用的技能。
让身体中每一个器官和大脑相互沟通的系统一般是和10th cranial nerve有关,叫做迷走神经(vagus nerve,vagus这个单词和vagabond,流浪汉,有关)。这个神经不是一个神经,而是一堆遍布在全身的神经集合。它是双向的,从脑干出发,给全身器官传递信息,全身器官也能通过它给大脑传递信息。
它传递两种类型的信息,机械信息(machnical informatioin),比如按压的压力;化学信息(chemical information)比如肠胃的pH等。
全身都有各种感受器,除了大脑,大脑没有疼痛感受器等感受器,做开颅脑部手术时,只麻醉头骨,然后锯开头骨,里面大脑不用麻醉。
对身体内部清晰感知的能力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感受很快获得。比如,仔细感受,试着数自己的心跳,或者试着感觉自己的胃里面有多少食物。
下面给出关于肺和肠胃的一些具体信息。
1.2 肺/呼吸/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压力与平静

与呼吸相关的是肺和隔膜(diaphragm)。肺并不是两个大袋子,而是由上百万个小袋子构成的,小袋子叫做肺泡(the alveoli of the lungs),它们可以扩也可以瘪。隔膜是一个肌肉,骨骼肌,在肺的下面,穹顶形的。可以通过控制隔膜来控制呼吸。呼吸的方式取决于隔膜以及肋间肌和其他的周围的肌肉怎么动。
吸气的时候,隔膜向下运动,给心脏的空间变大,心脏稍微变大,心脏中的血液流速变慢,心脏中的窦房结(sinoatrial node)检测到流速变慢并发送信息给大脑,大脑再发送信息回来让心跳加速。需要变得更警觉时就可以通过加强吸气强度或者延长吸气时间。
呼气的时候,隔膜向上运动,可以想象成隔膜在推注射器,心脏稍微变小,心脏中血液流速变快,大脑收到信息后通知心率变慢。需要平静时就让呼气更长。
吸气时激活交感神经,更警觉更有压力,呼气时激活副交感神经,让人更平静。呼吸与心跳与压力与平静的关系可以参考:HRV, Breath, and the Nervous System: A 3-Way Impact on Performance
关于肺是如何感受压力的,有一种压力受体叫做piezo receptor,这种压力受体在很多组织中都有,肺中的是piezo two receptor,很多实验室发现了它,其中一个主要的是Ardem Patapoutian的实验室,关于这个可以去看他的工作。
当身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到一个阈值时,大脑中的一堆神经就会放电,然后让身体吸气,吸气也带来了氧气。也就是说,可以让身体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到这个阈值就可以闭气很久了。
还有个反射叫赫白反射(Hering-Breuer Reflex),是关于一种压力感受器barorecptors,当肺被空气充满时,想吸气的感觉就会减少;当呼气后排光空气了,这个感受器就会不停放电,吸气的反射就会很快发生。也就是说,可以让肺部充满空气,就能闭气更久。
通过这些原理就可以更仔细地体会呼吸了,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也能理解很多呼吸方法了。(比如中华道藏里修道的那些深呼吸技巧)
对此有几种运用:
1.在自由潜水前会吸一口气不呼出去,吸一口气的方式也被用于游泳教学,降低在水中的恐惧感。
2.有一种呼吸方式可以憋气很久:深深吸气,然后呼气时就张嘴让气体被动地流出,重复25-30次,这样子呼吸几乎排光了身体中的二氧化碳,此时再完全呼出气体后,就能闭气很长时间了。(有心脏病癫痫等疾病都不该这样做)
3.平静下来最快的方式是快速吸两次气,再长长地呼气。快速吸两次很重要,可以触发什么东西让肺泡充得更满。这种呼吸在小孩子睡觉的时候可以很容易观察到,小孩子睡眠时如果体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心率加快了,就会自动这样呼吸来降低心率也排出二氧化碳。
4.也可以通过呼气时间比吸气更长来达到平静。
1.3 肠胃

1.3.1 肠胃与大脑

消化道可以简单的想成是从嘴开始的一串弯弯绕绕的管子。肠胃中的感受也是机械感受和化学感受,肠道会传信息给大脑,大脑再传信息回来控制肠胃。机械信息就是吃了多少食物之类的;化学信息是里面有没有营养,有没有病原体。
胃是能控制大脑的。胃感觉装满了就会不想吃东西了,胃感觉空了就会饥不择食,不过当有压力时,压力会关闭来自肠胃的迷走神经,阻断它们传信息给大脑。
通过仔细感受可以训练自己对于胃中有多少食物的感觉。有了这个感觉就能更容易地覆写掉饿或者饱的感觉,来间歇性断食之类的。间歇性断食主要可以看Satchin Panda的工作。有一些很好的数据可以说明间歇性断食对肝脏大脑等的好处,往往与自噬功能有关。
肠胃和大脑之间的联系可以看Stephen Liberles的工作,他研究肠胃以及其他器官与大脑之间的交流。他发现有一堆神经叫做GLP1R,基本上在脖子,它一边会延伸至肠和胃,主要在肠子,感受肠子的“拉扯”;另一边延伸至大脑,控制进食和停止进食。还有一种神经能检测营养物质,叫GPR65。还有另一种神经,由Diego Borges发现,这个神经和GPR65一起感受糖和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
于是,即使是嘴上没有甜味,这些神经也能检测到糖,然后让嘴吃更多那种东西。很多食品生产厂家就会这样加一些没味的糖,让人们想吃他们的食物。
1.3.2 粘膜中的菌群/定期吃发酵食物

其实粘膜(mucosal lining tissues)中都有菌群(microbiota),用鼻子呼吸就是能增强特定的鼻腔菌群,进而提高免疫,降低生病概率。喉咙也有菌群,肠胃也有。
肠胃菌群多样性很重要。要肠胃菌群好需要控制它们生活环境的pH,就能让合适种类的菌长在合适的地方了。
这里有争议:
胃需要很酸的环境,其他消化道的地方不要这么酸。胃很酸能大大降低引起发炎的细胞因子(cytokines),这些物质是由身体和大脑分泌的。
比如TNF alpha(Tumor Necro Factor Alpha),带来发炎,它不应该长时间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又比如IL-6,也不应该长时间很高。以及还有成百上千种细胞因子(cytokines)。
大脑要工作得好就需要肠胃好,要肠胃好需要肠胃菌群好,要肠胃菌群好就要吃特定的食物。
有篇发在Cell上的文章,Justin Sonnenberg的实验室发的,对比了吃高纤维的人和每天吃发酵食物的人,发现高纤维的降低了肠胃菌群多样性,发酵食物的提高了。启示就是要定期吃发酵食物。
菌群要的是多样性,而不是某种菌特别多,上面研究中吃纤维等一组,就是增强了辅助消化纤维等菌的数量,但是多样性降了。多样性与很多有关。比如,老年人骨质疏松,增强肠道菌群多样性能缓解骨质疏松。再比如吃多了某些益生元会“脑雾”,原因就是提高了某几种菌,但是由于降低了菌群的多样性。
另外有个现象叫肠漏。肠道这个管子的管道壁是由细胞以特定结构紧密绑定的,就像两手十指交叉。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会漏,于是吃东西的时候,漏点蛋白质等东西出去,进入血液等地方,就会起免疫反应。于是身体就对这种蛋白质有免疫反应了,但是身体其他地方也会有这种蛋白质,就自身免疫病了。而发酵食物和谷氨酰胺(glutamine)能避免肠漏。
2.身体对外的感受

// 这里只写嗅觉、味觉和听觉,我的用眼习惯一直很不好。
2.1 嗅觉

2.1.1 对于气味的三种反应:固有气体反应/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反应/副嗅觉

嗅觉从闻开始,如果鼻子被堵住了或者呼气的时候,外界的物质就吸不进来。鼻子中有黏膜(mucosal lining),鼻涕,会让吸进来的物质困在那里。嗅球(olfactory bulb),大概在口腔上颚以上2cm的地方。这是一团从头骨中延伸出来的神经,一直延伸到鼻子黏膜,这些神经在大脑里也有延伸,分为三个不同的路径,相当于三种不同的反应。
一是,固有气体反应(innate odor responses)。相当于是对闻到的气体“硬编码”的反应。
比如对燃烧东西的味道,有东西燃烧一般意味着不安全,生命被威胁了,感受这个味道的神经会延伸至杏仁核(amygdala,总是与恐惧相关)。于是闻到这种味道,就会很警觉,甚至睡觉都能惊醒,除非是消防员等被训练过的人类。
比如唤起食欲。比如香香的饼干,好吃的菜,香香的水果。概括说就是唤起对某样东西的接近行为。
二是,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反应。比如某种“能记住奶奶家的味道“,某些特定的味道能唤起回忆。
三是,副嗅觉(accessory olfactory pathway)。指的是性外激素,其他动物肯定有性外激素,人类还没发现。
两个老故事:

[*]山魈对性外激素有很强的反应,把怀孕的山魈带离孩子它爸,把一个新的雄性山魈的尿或者毛给她,她大概率流产。
[*]某个青春期之前接近青春期的雌性动物,让它闻某个结束青春期的雄性动物的味道或者尿,它会更快进入青春期。
2.1.2 闻/吸气与呼气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平时用鼻子呼吸比用嘴呼吸好。具体可以参见两本书:“Breath” by James Nestor,讲了鼻子呼吸的好处和一系列呼吸练习;“Jaws” by Paul Ehrlich & Sandra Kahn,讲了鼻子与嘴呼吸对下巴结构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为什么要鼻子呼吸,大概有:

[*]鼻子呼吸气体交换效率更高。


[*]口呼吸会影响脸型。腺样性面容。
[*]口呼吸会造成呼吸暂停(Apnea)。主要是睡觉时,大概是胆固醇会转化成皮质醇或者睾酮和雌激素,换气不足体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皮质醇浓度就高,于是睾酮或者雌激素就少了。
[*]影响一些神经递质等物质的含量,进而对各种激素的调节有影响。
[*]用鼻子呼吸能提高记忆能力。有两方面的研究:

[*]Noam Sobel的团队,先后在UC Berkeley和Weizmann Institute,发了一系列这方面的文章。比如这篇发在Nature Human Behavior,题目中文翻译是人类的非嗅觉认知与吸气相锁定,这篇文章指出,和呼气相比,当吸气的时候,大脑的注意力和警觉程度有所提升;而呼气的时候大脑的认知能力会有虽然微妙但是明显的下降。这个实际上很符合我们的直觉,对外界化学物质的探测是最原始的本能,而吸气是这个过程的信号。
[*]还有一系列发表在Neuroscience上的文章指出,“被限制只使用鼻子呼吸的人类”比“可选用嘴巴呼吸的人类”学得更好。

2.1.3 增强嗅觉

闻(吸气呼气)10到15下,然后再闻某个物体,就能增强闻那个物体气味的能力。
原因是闻这个动作本身就激活了大脑,让闻东西的神经更敏感了。
有一种加强嗅觉的方法,先闻某个物体,然后放一边,然后在大脑中想象那个东西的味道,然后做10-15次闻(吸气呼气)的动作,然后再闻,就会发现对那个东西的味道的感知变得更丰富了。
2.1.4 嗅觉损失与恢复嗅觉

嗅觉能力和大脑的健康程度很相关,并不是说明嗅觉不好大脑就损伤了,但是嗅觉和大脑功能总是相关联的。很多大脑疾病的前兆就是丧失嗅觉,比如有时痴呆的前兆就是,帕金森也是。随着变老,会丧失嗅觉,与之相关的也是大脑其他神经的丧失。
嗅觉的神经与大脑中其他神经很不同,它在人的一生中都可以更新,不仅仅是regenerate而是replenish。这些嗅觉的神经,每三到四周,就死了,它们死了会被来自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的细胞(neuroblasts)替换。这些细胞会到达大脑前侧,然后“抖动”(shimmy)来穿过喙侧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 stream),然后在嗅球“着陆”,然后延伸“小电线”到鼻粘膜。相比之下,其他的神经细胞比如视网膜等不会这样更新。
这个过程会被多巴胺显著激活。比如有些人用了多巴胺的药物,嗅觉就变好了;再比如有些交到了新伴侣会拿着伴侣的衣服闻。
脑震荡的人的恢复程度也可以被嗅觉度量。因为这些嗅觉神经不仅连到鼻粘膜,也通过筛状板(cribriform plate)连到头骨里面,如果脑袋被打了之类的,筛状板就移动了,就把这个连接弄断了,然后这些神经就死掉了,然后最终会长回来,于是可以作为脑震荡恢复的度量。这里有一篇论文综述,发表在Current Allergy and Asthma Report,2020,题目是Olfactory Dysfunction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e Role of Neurogenesis,第一作者是Marin,大概意思是多闻一闻对脑部创伤恢复有帮助。
另外,睡眠时有嗅觉。特别的,REM睡眠时能闻到气味,但是被唤醒的概率降到了很低。能不能闻(闻东西的反射)也被用于判断是否脑死亡,如果能闻就说明这个大脑可以被唤醒,还有其他手段,比如用针扎、挠脚板心、朝眼睛闪灯。
2.4.5 性外激素

人类身上的雅克布逊器官(Jacobson's organ)没找到,但是人类之间还是有化学物质的信号的。这里只能列一些在人类中的“故事”。
1.有个实验让一群女人类(都是指生理上的)看悲伤的电影,然后哭,然后收集她们的眼泪,男人类闻这些眼泪或者闻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闻眼泪的男人类的睾酮会显著下降,大脑中与性欲相关的区域的活跃程度也显著下降。这是一个大概十年前(2000+)发表在Science上的实验。这个实验控制得不严谨,比如只用了女人类的眼泪,没有用男人类的眼泪,也没有用“悲伤的眼泪”和“直接刺激眼睛得到的眼泪”等进行对比。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实验说明了眼泪中有某种物质能改变其他人。
2.1970s,McClintock,女人类住一起能同步月经周期。这个实验被质疑了很多次。更新的实验指出是与是否处在排卵期或者卵泡期有关,要么延长要么缩短月经周期。
3.人类可以分辨他们伴侣的衣服。指的是分辨正确的概率显著大于猜的概率。
4.有一个综述,发表在Physiology and Behavior,2009,Sex Differences and Reproductive Hormone Influences on Human Odor Perception,作者是Doty & Cameron。女人类比男人类更擅长分辨气味,与处在什么月经周期也有关,这篇文章也有切掉卵巢的对照等。
5.握手后,很多人会用手手摸眉毛或者摸耳朵。
2.2 味觉

2.2.1 六种味觉

六种味觉:甜味,咸味,苦味,酸味,鲜味(umami taste),肥味(oleogustus)。
每种都在舌头上有一些神经,对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做出反应,然后转化为一堆电信号,经过一捆味觉神经(gustatory nerve),从舌头到孤束核(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然后去丘脑(thalamus),然后去岛叶皮层(insular cortex),然后就感受到了这些味道,这个过程不超过100毫秒。并不是舌头上某些特定的部分对应某些特定的味道,这是很老的研究,没有严谨的控制。
嘴是消化的起点,用味觉来感受是否将某些物质送进身体里。

[*]甜味,感受摄入的能量,身体认为食物包不包含能量是看甜不甜。
[*]咸味,感受有没有电解质。
[*]苦味,感受有没有有毒物质,感受苦味的神经与呕吐反射有关。
[*]鲜味,感受有没有氨基酸。
[*]酸味,感受食物有没有变质或者发酵。
[*]肥味,感受有没有脂肪。
2.2.2 加强味觉/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

加强味觉的方法是对嘴里的东西集中注意力。只要集中注意力即可,那些神经的可塑性极强,人与人之间对味觉的感受也差距相对较大。
食肉动物,比如老虎、豹子,狗狗也算,它们没有感受甜味的能力,它们感受鲜味的能力至少是人类的5000倍。食草动物,它们没有鲜味感受器,但是它们甜味感受能力特别强,比如熊猫能吃竹子。对于人类,生酮饮食等吃很多肉的人,对鲜味感受会变强,素食的人类的甜味感受会变强,在吃糖的时候更多多巴胺。
2.2.3 消化道中的味觉

消化管道中有味觉感受器,睾丸和卵巢里也有味觉感受器。那些化学物质是怎么到性腺的还不清楚,现在也没什么吃特定食物刺激性腺的数据。但是,有些食物的故事,比如巧克力和爱和繁衍行为,比如某些肉食大餐很性感。这里有篇综述:Taste perception: From the tongue to the testis,作者是Feng Li,发表在Molecular Human Reproduction。
2.3 听觉

2.3.1 关于听觉/耳朵

声波,空气像水一样波动,进入耳廓,碰到鼓膜,鼓膜后面有像锤子一样的东西,分为三个部分,锤骨(malleus),砧骨(incus),镫骨(stapes)。这个锤子会捶一个螺旋状的组织,叫做耳蜗,在这里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耳蜗里面布满毛细胞,毛细胞感受声波。对于某个毛细胞,它动了,就传送某个特定电信号到大脑,说明环境中有某种特定的声音,如果它没动,就说明环境中没有那种特定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毛细胞是神经细胞,不可再生,应避免过长时间或者过大音量使用耳机。
一端的毛细胞很硬,感受高频率声音,另一端端很软,感受低频率的声音,在它们之间的就感受它们之间频率的声音。
耳蜗传信号到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然后再到脑干中的蜗神经核(cochlear nuclei),然后再到上橄榄体(superior olive),然后再到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然后再到内侧膝状体核(medial geniculate nucleus),然后再到新皮质(neocortex)。反正经过了很多地方。
对于生存来说,比听到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声音的方向。辨别声音从哪个方向传来是通过双耳时间差(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即声音传到一个耳朵比传到另一个耳朵快了多少时间,判断前后左右很容易理解。如果声音从上下传来,到左右耳时间一样,还要判断频率。
关于动耳朵。60%的人类可以动耳朵,一般是动2-3mm,可以用眼睛去看到最左或最右,这时往往能感受到某个连到耳朵去的肌肉的收缩。一般能只动一个眉毛的人都能动他们的耳朵,这两种动作被同一个运动神经路径控制。对着感兴趣有个1995年的综述论文。
关于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70%的人会有,他们的耳朵会朝外放出声音但是自己听不到,有时能被房间中其他人听到。
有个学者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测很多人耳朵的这个声音,发现有些人耳朵有这个声音,然后问他们性取向,发现之间有相关。
另外,耳朵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大,老人耳朵大,生理年龄可以通过耳朵大小来测量,有个换算公式。
2.3.2 双耳节拍/白噪音

关于双耳节拍。对此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和科学数据,不同赫兹的声音带来不同脑波,有不同效果,但是这并不能帮助学得更快,只是让大脑达到利于学习的状态。最大的用途是缓解焦虑和缓解疼痛,比如牙医在对牙齿操作之前可能会给病人听双耳节拍,有些病人不喜欢在根管治疗或者钻孔的时候打麻药,就也使用双耳节拍,但似乎这也让双耳节拍成为了很多人的心理阴影。可以看这篇综述。
关于白噪音。白噪音能增强大人大脑的学习状态,但对小孩尤其是婴儿的听觉系统发育和大脑发育不利。论文可以看Low Intensity White Noise Improves Performance in Auditory Working Memory Task,这是一个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研究学习能不能被白噪音加强,结论是白噪音不高也不低时显著加强。
现在也有很多研究表明白噪音可以加强各种类型的学习。The Effects of Noise Exposure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Brain Activity Patterns,54个实验对象,在不同的噪音暴露下,只要声音不高就能显著提高大脑功能。
一篇发在the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14年,Whie noise Improves Learning by Modulating Activity in Dopaminergic Mid-Brain Regions and Right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讲述了原理,大概是白噪音提高了某个大脑部位(黑质)的多巴胺的基础分泌量。
使用白噪音的原则是能听见但是不要打扰到自己。使用耳机听白噪音应该将声音调得尤其小,使用耳机时大脑会判断这些声音是从头内部传来的,而不是从环境中来的,戴耳机听很吵的音乐会损伤毛细胞,听力不可逆地损伤。
白噪音对在发育中的儿童的听力不好,发表在Science,Eddie Chang,他给幼年的动物白噪音,破坏了它们对于外界的听力感知。
有个叫声像图(tonotopic map)的东西,大概是个映射,耳蜗中的毛细胞可以分辨不同的频率,再映射到大脑的某个区域,低频率和高频率在大脑中的映射是相对连续的,但是年龄很小的时候,大脑没发育完全,这个映射是乱的,需要学习成相对连续的。而白噪音就能破坏这个学习过程。
2.3.4 如何从听力材料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鸡尾酒会效应指的是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声音的来源,然后需要听某一个人的声音,大脑很擅长排除其他噪音只听那个声音。和视觉系统一样,视觉系统可以放大或缩小视觉范围,听觉系统也可以放大缩小听的范围。
可以参考Mike Wehr的工作,在嘈杂的环境听某一个人讲话时,我们是在注意他说话中单词的开端和结尾。但是这样会很累。想放松的时候就让听力放松,不注意环境中的任何一种声音;需要专注听的时候就专注于单词的开端和结尾,这是听觉系统擅长的接受信息的方式。
用听来学习时一种得到神经可塑性的好的方式。Recanzone和Merzenich的工作。
让实验对象从听觉材料中学习,如果什么都不注意,被动地听学习效果不好。如果让实验对象去在听觉材料中对某些特定的线索留意,不仅能学得更快,还能改变大脑结构,能将声像图那个映射进行更改,这个更改相当迅速,而且在成年人的大脑中也能发生。
于是可以操作的就是这两个了:
1.注意单词的开端和结尾。平时用这个时不是要注意对方说话的每一个词的开始和结束,而是注意重要的词,比如在party中很吵,打了招呼后很容易忘记对方的名字,在打招呼时就可以注意对方名字的开端和结尾,Jeff,j和f,这样能提高记住对方名字的概率。有数据证明这样也学得更快。
2.在听的时候不用听每一个词,而是留意某些特定的线索,这些线索是什么不重要,只要每当有这些的时候提高注意力即可,听觉系统是会一直工作的,这样会让我们在一堂课中总共听到更多的信息。比如学歌的时候,每次只注意某些特定的词或者某个特定音高的地方。
2.3.5 平衡

关键词是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s)/耳前庭系统(vestibular system)。只要有下巴的动物就有这个系统
平衡系统和视觉系统一起工作。平衡系统会告诉眼睛怎么定位,比如转头到左边,半规管里东西撞到相应毛细胞上,看到左边眼睛就能迅速锁定某个物体。而相比之下,脑袋一次转大概20度,分几次慢慢转到左边,会发现眼睛不太好定位到某个物体上,这是由于慢慢转脑袋时半规管里的东西不是很能撞上去。
视觉系统也能帮助平衡。闭着眼睛很难平衡。提高平衡的方法的要点是视觉和身体姿势只改变一个。比如只改变视觉的输入,可以单脚站着,然后从近看到远,再从远看到近。或者只改变身体姿势,看着某个东西,然后改变身体的姿势。这里一篇2015的论文可以看,Effects of Balance Training on Balance Performance。
关于身体的运动中的平衡,提高的方法是,在倾斜身体的情况下加速。比如在跑步的时候倾斜身体,然后加速,或者可以在转弯的时候加速。
另外,小脑的输出与分泌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地方很有关联,平衡训练,比如在平衡球上倾斜身体激活小脑可以让心情变得很好,并且在结束训练后的一段时间内能提高学习其他技能的效果。冲浪的时候也是在倾斜身体的情况下加速,很多人都喜欢早上四点起床去冲浪;很多人喜欢做直升飞机也是因为这个。
关于dizzy和lighthead的区分。平时日常使用这两个词汇时没有区分。如果把大拇指伸出来,能聚焦大拇指,但是周围其他都在旋转,这叫dizzy。如果感觉自己在坠落,这叫lightheaded。

[*]对于ligthheaded,有很多原因,可以是由于没喝足够的水,或者由于血糖因素,或者缺乏电解质。
[*]对于dizzy,放松一下就好了,不过一定不能盯着某个点看,这样是把视觉和运动给分离了。就像坐车的时候,一直盯着手机看,车子刹车转弯都盯着手机看,就会晕车一样。
3.总结

提高感觉的主要办法就是专注地去感受。
对于身体的内部感觉,写了肺与呼吸,呼吸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有关,能控制压力反应,这里还写了几个憋气的方法,然后是肠胃和大脑的关系,应该多吃发酵食物。很多冥想中也会要求观察身体的反应,比如冥想中有了什么想法,就去观察这个想法对应的生理感觉是什么。
对于对外的感受,没有写视觉,写了嗅觉,嗅觉与大脑功能的关系,嗅觉能力常常作为大脑健康程度的指标,还浅浅提了一下性外激素;味觉部分写了有哪些味觉,以及八卦了一下性腺中也有味觉;听觉写了声音是怎么听到的,动耳朵和耳声发射,然后是双耳节拍和白噪音的一些信息,还写了怎么从听力材料中更好地学习,最后与耳朵相关的是平衡,写了训练平衡的方法等。
4.参考资料


[*]Andrew Huberman的播客中也都有讲过。
[*]关于HRV和神经系统,这个推荐阅读HRV, Breath, and the Nervous System: A 3-Way Impact on Performance
[*]关于肺中的压力受体等,Ardem Patapoutian的实验室
[*]关于间歇性断食:Satchin Panda的工作
[*]关于肠胃和大脑之间的联系,Stephen Liberles的工作
[*]关于认知能力与吸气相绑定,Human non-olfactory cognition phase-locked with inhalation
[*]关于多闻一闻对脑部创伤恢复有帮助,Olfactory Dysfunction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e Role of Neurogenesis
[*]Sex Differences and Reproductive Hormone Influences on Human Odor Perception
[*]消化道甚至性腺中的味觉的综述:Taste perception: From the tongue to the testis
[*]关于动耳朵:Asymmetries in Ear Movements and Eyebrow Raising in Men and Women and Right- and Left-Handers
[*]关于双耳节拍:Methodological Note: Neurofeedback: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System Design, Method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关于白噪音,不高不低时增强学习:Low Intensity White Noise Improves Performance in Auditory Working Memory Task
[*]关于白噪音可以加强各种类型的学习:The Effects of Noise Exposure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Brain Activity Patterns
[*]白噪音提高学习能力的原理:Whie noise Improves Learning by Modulating Activity in Dopaminergic Mid-Brain Regions and Right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关于Eddie Chang的工作,这个人挺帅的:Eddie Chang
[*]关于平衡训练:Effects of Balance Training on Balance Performance
(这个最初发在我自己的博客,这里只是过来做个外链try try。)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身体对内对外感受机制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