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天生式人工智能AIGC的逻辑与应用读后感
阅读笔记——天生式人工智能AIGC的逻辑与应用读后感我们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极大可能会被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的人所取代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0fb104ca35bb3330c84d1c0b40b6c714.png
时至今日,我都忘了我是怎么与这本书结缘的了。
是见猎心喜吧,当时看出版日期挺新的
大约是23年12月的时间,我就知道这本书,当时一直想在z-library上找电子书,下载到微信读书上逐步看,愣是找不到
连市图书馆都只有一本,还不能外借,最后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一直拖延到24年的5月份才读,不外也只读了我想要看的部分…
本书共有五章,只读了第二,第五章,想来收获也有了些,所以便记录一下
第二章:AIGC的底层逻辑
带着我的问题去读第二章:
[*]AIGC底层逻辑有与人的思维逻辑有区别吗?
[*]了解底层逻辑对我来说有什么用?
[*]为什么大模型有优劣性以及专业度不一样?
丁磊老师的这本书的第二章的标题就是AIGC的底层逻辑 ,丁老师对这章的介绍是盼望读者能够通过理解这些天生式AI基础模型的底层逻辑,从而更好地应用天生式ai为自己服务。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911fd60ac4767433156e19df1f2060fc.png
书中的这个关系图,我以为还是有须要保留,只有理解其一件东西底层驱动力才能更好地把握它。就像用水灭火一样,水能灭火,由于水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会再燃烧。水受到火焰的烤炙,变为水蒸气,吸收大量的热,迅速降低火焰温度。同时,水蒸气包围在火源四周,隔绝了空气中的氧气,使火熄灭。底层逻辑是隔绝了火天生的条件之一——氧气,顺着这个底层逻辑,用沙子或者盖子同样可以灭火,我们对灭火就有着更好的应对手段,更有信心去使用火。
也就是说若想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为自己服务,就需要大致了解呆板学习,深度学习等概念
再回到对第二章的内容,在本章节中,作者先是从时间线上梳理了AIGC的发展脉络,如深度学习开端于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模拟大脑神经的运作模式,令呆板学习形成自主学习和逻辑思考的本领,此后不停地完善,造就如今强大的人工智能。再通过介绍chatgpt等征象级应用,探析其背后所运用的基础模型,向读者介绍了大致的运行逻辑。我印象较深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注意力机制,在我看来,注意力机制很好地解答了我第三个问题,通用大模型在运用注意力机制时,在回答相关专业领域问题时,可能由于练习语料的权重会被其他领域所平均,导致回答不够专业。而专业大模型则深耕某一专业领域的练习,回答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度。另有一个就是扩散模型,也叫Diffution模型,由于我之前用过的midjourney,它的图像天生是由模糊到清晰,是分步走举行的,当时以为理所当然,如今阅读本章节后,再看midjourney图像的天生过程不丢脸到扩散模型的身影,虽然其自己肯定不止扩散模型的作用。联合整个章节,作者开头先介绍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后又通过对几个征象级AIGC程序背后的经典模型解读,让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到AIGC的运行逻辑,就像是吃快餐你只能看到服务员交给你的成品,如今通过阅读,你加装了透视镜,可以看到制作快餐的后厨的大致制作过程了,但不代表你就可以做后厨掌勺,但你可以看到大致流程,假如后厨放了不应放的东西,你总能比那些看不到后厨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第五章:自动还是被动?决胜AIGC
读第五章,第一节的部分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这区别于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GI对于人类的创造力与生产力才是具有降维打击,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颠覆性影响,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仍将是概念性产品,由于要达到真正的AGI,跨模态本领另有感情理解本领等等问题还未得到有用解决。其次印象较深的就是人工智能给业务流程带来的新的厘革,一些重复性,机器化的业务将会被进一步优化(关系户除外)
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如今的电话客服,电子商务客服,已经基本优先人工智能回答,无法解决客户诉求才会进入下一个流程,也就是人工客服环节,由于加多了一个智能回复,在人工本钱上就可以有优化空间,如今未全面优化或许是有本钱上的考量,但在技术层上随着时间的增加,业务流程优化是一定的,润物细无声,感知不一而同,也或许是灰犀牛。
本章节还谈到了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点,那就是我们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丁老师介绍了Cral Frey和Michael Osborne分析人工智能对人力的可替代性时引入的三个维度,我以为很有启发性
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0d307babc8cb503d1d6833210e5ff50d.png
游离于这三个维度之外的大多都是重复性高,不需要创造力,可详细执行的的工作轻易被替代,而在需要与人感情交流,创新性强的,专业性强的工作则难以被人工智能替代。
另有一个观点就是,人工智能在抹去一些岗位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岗位,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更多是新旧岗位的交替,文中提到,人工智能真正能替代的岗位很少,更多的是提高工作的服从,让更多的人从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
最后我以为本书最重要的提炼句子就是:AI思维的底层逻辑,其基础在于数据,焦点在于模型,实如今于算力,详细应用在于业务场景。
文章最后,丁磊老师和现如今大多数观点一样,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是不可逆,与其消极对待,不如直面挑战,将AI当作提高自己服从的良好助手,深挖技术价值,为我所用。
怎样应对AIGC
丘成桐老师说:“培养年轻人问问题的本领,问好的问题,问重要的问题。”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多问,学会怎样去问,问人工智能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加强提问题的本领,然后去思考怎样去解决。就像我下面引用的B站的视频里提到的Prompt Design,实在也是着重于提问题的本领,但Prompt Design是通过学习怎样去处AIGC提问,从而更好地让AIGC为我们服务,一种工具思维。而丘成桐老师所说的问问题,问可以改变学科方向的问题,离不开独立思考的能动性思维。
现阶段人工智能还将是以人类为主,这意味着这在当下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都将是我们最大的机会,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最大的限制不是技术,而是想象力。
正如我开头所说,我们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极大可能会被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的人所取代。
增补阅读
在增补阅读后,我注意到了这句话:很多AI模型的精度在参数规模超过某个阈值后模型本领快速提拔,其原因在科学界还不黑白常清楚,有很大的争议
看来大模型练习也契合量变质变规律,读后只觉后脊背发凉…
这么看来,人工智能技术说是颠覆性发现一点都不为过
视频:
一张图读懂天生式人工智能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_哔哩哔哩_bilibili
文章:
大模型炼丹指南:信则灵,不信则妄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人工智能与智能计算的发展_腾讯新闻 (qq.com)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更多信息从访问主页:qidao123.com:ToB企服之家,中国第一个企服评测及商务社交产业平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