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评测·应用市场-qidao123.com

标题: 存储架构 NAS 与 SAN:有什么区别? [打印本页]

作者: 用户云卷云舒    时间: 2025-1-1 17:13
标题: 存储架构 NAS 与 SAN:有什么区别?
你好,这里网络技术联盟站。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和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是两种存储架构,它们在数据存储和管理方面有着不同的筹划理念和应用场景。SAN通常将存储设备连接到一个独立的高速网络,而NAS则通过平凡的网络协议提供文件级别的数据访问服务。
本文瑞哥将带大家深入讨论 SAN 和 NAS 的区别,帮助大家更好地明确这两种存储解决方案的异同,以便在实际应用中作出明智的选择。我们将从底子概念、架构和拓扑、性能比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以全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实用场景。

目次:

  
SAN

Storage Area Network是一种专门用于连接存储设备和服务器的网络架构。其核心构成部分包括存储阵列、光纤通道或以太网、以及专用的SAN交换机。存储设备通过光纤通道或iSCSI协议连接到SAN交换机,而服务器则通过同样的方式连接到该交换机,实现数据传输。

对于SAN,你只须要记着几个关键词:块级别存储、高速网络、数据完备性和可靠性、会合式管理、可扩展性。
存储地区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SAN)是一种专为数据存储而筹划的高速网络架构。它通过专用的网络连接存储设备、服务器和用户设备,提供了高性能、可扩展性和数据完备性的存储解决方案。SAN的紧张特点是其专注于块级别的数据访问,与文件级别访问的网络附加存储(NAS)有所不同。

三种最常用的 SAN 协议


光纤通道协议是一种在存储地区网络(SAN)中广泛使用的协议,专门用于块级别的数据传输。
FCP使用光纤通道传输协议,通过光纤通道连接存储设备、交换机和服务器,支持高性能的、可靠的块级别数据传输。
FCP通常用于大型企业和数据中央,实用于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存储环境。
iSCSI是一种在IP以太网上运行的协议,将SCSI命令封装在IP数据报中,用于实现块级别的存储传输。
iSCSI通过标准以太网硬件进行数据传输,因此相对于光纤通道,它更易于部署和成本较低。
iSCSI通常用于小型和中型企业,以及须要灵活部署和较低成本的存储解决方案。
以太网光纤通道是一种将光纤通道(FC)帧嵌入在以太网数据报中的协议,实现块级别的数据传输。
FCoE团结了光纤通道和以太网的上风,通过以太网进行传输,同时支持光纤通道的特性,以提供高性能和低耽误。
FCoE实用于企业盼望在以太网底子上保持光纤通道性能的环境,同时简化网络底子设施的环境。
SAN 用例

SAN(存储地区网络)在各种企业和数据中央环境中都有广泛的用例,特别是用于支持性能敏感的应用步伐。
SAN优点

SAN(存储地区网络)的确具有很多优点,尤其是在速率、性能和可扩展性方面。
SAN缺点

存储地区网络(SAN)虽然在很多方面具有上风,但也有一些缺点和挑衅:
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则是通过网络连接的文件级存储设备。通常,NAS体系由存储设备(通常是硬盘驱动器)、文件体系和网络连接构成。NAS设备使用网络协议如NFS(Network File System)或SMB(Server Message Block)来提供文件服务,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平凡网络协议访问存储设备上的文件。

同样,对于NAS,你也只须要记着几个关键词:会合式存储管理、共享文件夹、易用性、跨平台兼容性、灵活的存储扩展、远程访问、数据备份和掩护、多媒体服务器功能。

两种最常用的 NAS 协议


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是在Windows环境中使用的文件共享协议,而SMB(Server Message Block)是其底子协议。CIFS/SMB协议允许不同操纵体系的盘算机之间共享文件和打印机。
CIFS/SMB协议是一种通用的、跨平台的文件共享协议,被广泛用于Windows环境。它支持很多不同的功能,包括对访问控制、认证和文件传输的支持。
CIFS/SMB协议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家庭网络中,特别是在Windows环境中,用于实现文件和打印机共享。
NFS(Network File System)是一种在UNIX和类UNIX体系中使用的文件共享协议。它最初由Sun Microsystems开发,并已成为Linux等很多操纵体系的标准。
NFS协议允许客户端体系通过网络透明地访问服务器上的文件。它是一种简单、轻量级的协议,专注于文件共享和访问的高效性。
NFS广泛应用于UNIX和Linux环境,特别是在服务器和工作站之间实现文件共享。它也在一些混淆操纵体系环境中使用,允许不同平台的体系协同工作。
NAS用例

网络附加存储(NAS)在各种场景中都有广泛的用例,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文件共享和存储解决方案。
NAS优点

NAS在个人和小型企业环境中有很多上风:
NAS 的缺点

NAS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限定和缺点,特别是在大规模使用和高性能需求的环境下:
NAS 与 SAN 融合

当前存储领域有一种趋势,那就是将NAS和SAN进行融合,以实现更灵活、经济高效的存储解决方案。

NAS 与 SAN 比力


存储协议


架构和拓扑


性能比力


IOPS 的影响


吞吐量的比力


容量扩展和管理


数据共享和访问控制


可用性和容错性


备份和恢复


安全性


实际应用场景


选择实用场景


以上对比比力详细,下面整理一下重点,大家可以只须要记着表格里内容,等到须要了解详细信息的时候可以认真阅读:
特性存储地区网络 (SAN)网络附加存储 (NAS)实用环境紧张用于企业和专业环境通常用于家庭、中小型公司和一些企业环境成本昂贵相对较低部署和管理较为复杂,须要经验丰富的管理员相对轻易,无需复杂配置数据访问方式服务器像通过地区硬盘一样访问信息获得的数据就像连接网络的车道一样(文档)传输速率高速光纤通道(每分钟 2 GB 变为 128 GB)通常为以太网,速率较慢(每分钟 100 兆比特到千兆比特)紧张协议SCSI、iSCSI、FCoEI/O 协议:NFS、SMB/CIFS、HTTP虚拟化与虚拟化一起工作不太利用虚拟化可扩展性网络架构允许管理员扩展所需的功能和容量低端可扩展性不佳架构更改须要进行架构更改无需进行架构修改容错性具有冗余功能的容错网络入门级体系具有 SPF(单点故障)网络流量影响不受网络流量瓶颈影响轻易受到网络瓶颈的影响备份文件备份但须要更多存储空间具有筹划选项的文件备份

快问快答

这里给大家提供几个问题和答案,相当于文章的总结了,大家可以先不看答案,看看本身能否答上来。
SAN 和 NAS 有什么区别?


简单概括SAN和NAS的紧张区别:

   简而言之,SAN紧张提供高性能的块级访问,实用于专业、大规模环境;而NAS提供文件级访问,更简单易用,实用于通用文件共享等普遍需求。
  NAS 与 SAN,哪个更快?

一样平常环境下,SAN通常比NAS更快。这是由于SAN提供块级别的存储,允许服务器直接访问存储设备的块,而不须要通过文件体系协议(如NFS或SMB/CIFS)进行中介。
SAN的块级访问通常比NAS的文件级访问更快。块级操纵直接在磁盘上进行,而不须要额外的文件路径解析。
由于SAN提供直接的块级访问,通常具有更低的耽误。这对于一些对性能和耽误要求较高的应用步伐(如数据库、虚拟化等)非常紧张。
SAN体系结构通常更轻易实现水平和垂直的扩展,以满足不停增长的存储需求。
这并不意味着NAS不能满足很多场景的需求。对于一些通用文件共享、备份、轻量级虚拟化等应用,NAS可能已经足够快速,并且在部署和管理方面更为轻巧。因此,在选择存储解决方案时,须要根据具体的用例和需求来评估SAN和NAS的相对性能和优劣。
NAS 与 SAN,怎么选择?

选择NAS还是SAN取决于您的具体需求、预算和环境。
选择 NAS 的环境:

选择 SAN 的环境:

是否可以将 SAN 和 NAS 团结起来?

可以将SAN和NAS团结起来创建一个混淆的存储解决方案,通常被称为同一存储或SAN-NAS混淆体。这种混淆体能够同时提供文件级和块级的存储服务,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实用于多种应用场景。
一些存储供应商提供了同一存储体系,支持同时提供NAS和SAN服务。这些体系通常内置了支持多种协议的存储控制器。
存储设备的控制器可以同时支持多种存储协议,例如光纤通道、iSCSI和NAS协议(NFS、CIFS等)。这使得存储设备既能够提供块级访问,也能够提供文件级访问。
有些新兴的协议,如以太网光纤通道(FCoE),融合了块级和文件级协议。FCoE在以太网上传输光纤通道帧,从而在同一网络上同时提供块级和文件级的存储。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存储资源(包括SAN和NAS)汇总到一个虚拟存储池中,从而在逻辑上同一了这些不同类型的存储。
这种混淆体的上风在于它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负载和应用场景。例如,对于须要高性能块级访问的应用,可以使用SAN部分;而对于文件共享、备份等应用,可以使用NAS部分。这种集成可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资源利用率。但须要留意的是,这种混淆体的实现可能会涉及到更高的复杂性和管理要求。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更多信息从访问主页:qidao123.com:ToB企服之家,中国第一个企服评测及商务社交产业平台。




欢迎光临 IT评测·应用市场-qidao123.com (https://dis.qidao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