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评测·应用市场-qidao123.com技术社区

标题: 网络以太网之(2)VLAN协议 [打印本页]

作者: 愛在花開的季節    时间: 2024-6-10 10:12
标题: 网络以太网之(2)VLAN协议
网络以太网之(1)VLAN协议

  
   Author: Once Day Date: 2024年4月1日


  一位热衷于Linux学习和开发的菜鸟,试图谱写一场冒险之旅,大概尽头只是一场白日梦…


   漫漫长路,有人对你微笑过嘛…


  全系列文档可参考专栏:通讯网络技术_Once-Day的博客-CSDN博客


  参考文章:
  
  

  
1. VLAN虚拟局域网

1.1 VLAN协议格式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又称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将局域网设备从逻辑上分别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数据交换技术。
一个VLAN组成一个逻辑子网,即一个逻辑广播域,它可以覆盖多个网络设备,答应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用户加入到一个逻辑子网中。
VLAN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2层和第3层,IEEE标准为 802.1Q,VLAN之间的通讯是通过第3层的路由来完成的。
Tag帧格式


1.2 VlAN的作用


1.3 VLAN的分别

基于端口分别

基于MAC地点分别

基于子网分别

基于用户分别:

1.4 VLAN的输入规则查抄

输入规则查抄即交换机接收到一个数据报文时,需要判定端口是否在接收到的报文所分别的VLAN中,假如端口不在接收报文所分别的VLAN,则此报文需要被抛弃。
1.5 VLAN的输出规则查抄

输出规则查抄用于在报文输出时,判定端口是否在输出报文VID所对应的VLAN中。
2. VLAN与端口

2.1 VLAN的端口范例

PVID:Port VLAN ID,指端口的缺省VLAN ID。Hybrid端口和Trunk端口属于多个VLAN,所以需要设置缺省VLAN ID。Hybrid端口和Trunk端口的缺省VLAN为VLAN 1。
PVID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对于接收到的Untag包则添加本端口的PVID再举行转发;第二是接收过滤作用,比如只接收等于PVID的VLAN TAG包。
VLAN ID:VLAN TAG包的VLAN ID号,有效范围是1-4094,0和4095都为协议保留值。

Tag、untag:tag是指以太网数据帧中携带有4字节802.1Q信息的VLAN标签,此中vlan id,用于指名数据包属于那个vlan,untag指数据包不属于任何vlan,没有vlan标签。
Access的端口范例:Access口只能属于1个VLAN,一般用于连接计算机的端口。

Trunk端口: Trunk口上可以同时传送多个VLAN的包,一般用于交换机之间的链接。

2.1 VLAN报文输入输出规则

接口范例接收不带Tag的报文接收带Tag的报文发送帧处置惩罚过程Access接口接收该报文,并打上缺省的VLAN ID。对比VLAN ID与缺省VLAN ID相同时,接收该报文。 不同时,抛弃该报文。先剥离帧的PVID Tag,然后再发送。Trunk接口打上缺省的VLAN ID。当缺省VLAN ID在答应通过的VLAN ID列表里时,接收该报文。当缺省VLAN ID不在答应通过的VLAN ID列表里时,抛弃该报文。当VLAN ID在接口答应通过的VLAN ID列表里时,接收该报文。 当VLAN ID不在接口答应通过的VLAN ID列表里时,抛弃该报文。当VLAN ID与缺省VLAN ID相同,且是该接口答应通过的VLAN ID时,去掉Tag,发送该报文。 当VLAN ID与缺省VLAN ID不同,且是该接口答应通过的VLAN ID时,保持原有Tag,发送该报文。 Access端口只属于1个VLAN,所以它的缺省VLAN就是它地点的VLAN,不用设置;
Trunk端口属于多个VLAN,所以需要设置缺省VLAN ID。缺省环境下,Trunk端口的缺省VLAN为VLAN 1 假如设置了端口的缺省VLAN ID,当端口接收到不带VLAN Tag的报文后,则将报文转发到属于缺省VLAN的端口;当端口发送带有VLAN Tag的报文时,假如该报文的VLAN ID与端口缺省的VLAN ID相同,则体系将去掉报文的VLAN Tag,然后再发送该报文。
2.3 实例分析

Tag table表示是否输出Tag帧。
成员table表示是否属于该VLAN。




总结








   Once Day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假如这篇文章为您带来了资助或启发,不妨点个赞




欢迎光临 IT评测·应用市场-qidao123.com技术社区 (https://dis.qidao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