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路由控制表中找到与该地点具有雷同网络地点的记录,根据该记录将 IP 包转发给相应的下一个路由器。假如路由控制表中存在多条雷同网络地点的记录,就选择雷同位数最多的网络地点,也就是最长匹配。
举个例子:
主机 A 要发送一个 IP 包,其源地点是 10.1.1.30 和目标地点是 10.1.2.10,由于没有在主机 A 的路由表找到与目标地点 10.1.2.10 雷同的网络地点,于是包被转发到默认路由(路由器 1 )
路由器 1 收到 IP 包后,也在路由器 1 的路由表匹配与目标地点雷同的网络地点记录,发现匹配到了(其实这里也可以通过子网掩码计算取出前24位网络号进行匹配但是对数字由敏感度的话就没有必要算了很轻易能看出),于是就把 IP 数据包转发到了 10.1.0.2 这台路由器 2
路由器 2 收到后,同样对比自身的路由表,发现匹配到了,于是把 IP 包从路由器 2 的 10.1.2.1 这个接口出去,最终颠末交换机把 IP 数据包转发到了目标主机
但是现在又有一个题目,每一种数据链路的最大传输单元MTU 都是不雷同的,比如以太网的 MTU 是 1500 字节,那么当IP 数据包大小大于 MTU 时, IP 数据包就会被分片。
因此我们又引出了IP 分片与重组。 IP 分片与重组
当 IP 数据包大小大于 MTU 时, IP 数据包就会被分片。颠末分片之后的 IP 数据报在被重组的时间,只能由目标主机进行,路由器是不会进行重组的。举个例子:
假设发送方发送一个 4000 字节的大数据报,若要传输在以太网链路,则需要把数据报分片成 3 个小数据报进行传输,再交由接收方重组成大数据报。
我们捉住一个规律,除了最后一个分片,其余分片中的数据部门都是8B的倍数(分片以8字节为偏移单位需要我们记着)。因此假如我们以字节对数据进行编号的话,第二个偏移量的首个编号为1480,用1480/8=185,就能求出偏移值。
以上便是整个网络层最最焦点也是408最常考的内容了,肯定要好好理解、吃透!!
固然尚有一些细小的知识,比如一堆协议,像比力重要的NAT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公司、家庭、教室内的主机对外部通信时,把私有 IP 地点转换成公有 IP 地点。还能把 IP 地点 + 端标语一起进行转换,这样,就用一个环球 IP 地点就可以了,这种转换技术就叫网络地点与端口转换 NAPT。
尚有DHCP协议,我们的电脑通常都是通过 DHCP 动态获取 IP 地点,省去了配 IP 信息繁琐的过程。
这里就不对各种协议详细睁开了,各人想了解的话可以去王道课本上看看,背一些重点即可,这一块不会考的很深的。大概了解一下每个协议是干什么的,然后通过英文名给他记着即可。 视频跳转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