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 Native安全揭秘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题 660|帖子 660|积分 1980

Cloud Native安全揭秘

引言

Cloud Native(云原生)是一种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方法,它充实使用了云盘算的弹性、可扩展性和多租户特性。云原生应用通常被设计成微服务架构,使用容器化技能进行部署和管理,并通过DevOps和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实践实现自动化和敏捷性。然而,随着云原生技能的广泛应用,新的安全挑衅也随之而来。本文将深入探讨Cloud Native安全的焦点概念、面对的挑衅以及应对计谋。
Cloud Native概述

定义与优势

Cloud Native是一个组合词,Cloud表示应用程序位于云中,而Native则表示应用程序从设计之初即考虑到云的情况,原生为云而设计。云原生应用充实使用了云平台的弹性、分布式和可扩展性优势,通过容器化部署和微服务架构,进步了体系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云原生应用的焦点技能包括容器(如Docker)、微服务架构、不可变底子设施和声明式API。这些技能共同推动了敏捷开辟、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CI/CD)的实践,使得开辟团队能够快速迭代和部署应用。
技能与工具



  • 容器技能:如Docker和OCI(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提供了轻量级的虚拟化,允许应用及其依赖项被打包在一起,形成一个可移植的单元。
  • 微服务架构:将应用分解为一组小的、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并通过轻量级通讯机制(如HTTP/REST或消息队列)进行交互。
  • 容器编排工具:如Kubernetes,用于自动化部署、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
  • DevOps与CI/CD:通过自动化工具(如Jenkins、GitLab CI/CD、CircleCI)实现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快速、高效地将代码从开辟部署到生产情况。
Cloud Native安全与传统安全的区别

底子架构



  • 云原生情况:高度动态和可扩展,使用容器、微服务和编排工具(如Kubernetes)进行管理。
  • 传统情况:通常是静态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底子设施是固定的,变化较少。
应用架构



  • 云原生应用:采用微服务架构,应用被分解为多个独立的服务,提升了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传统应用:通常采用单体架构,所有功能集成在一个大型应用中,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较差。
部署模式



  • 云原生情况:依赖于CI/CD管道,实现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确保快速迭代和高频率发布。
  • 传统情况:部署通常是手动进行的,频率较低,更新和升级较为缓慢。
Cloud Native情况中的安全挑衅

容器安全

容器逃逸风险

容器逃逸是指恶意用户或攻击者通过漏洞或设置错误,从容器情况中突破隔离限制,访问或控制宿主利用体系或其他容器的行为。一旦容器逃逸乐成,攻击者可以访问和控制宿主体系上的资源,包括文件体系、网络和设备,进而可能影响到宿主体系上的所有容器和应用。
容器逃逸的风险主要泉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内核漏洞:如CVE-2016-5195 "Dirty COW"和CVE-2019-5736等,攻击者可以使用这些漏洞从容器逃逸到宿主体系。
  • 不当的容器设置:如将宿主目录挂载到容器中、赋予容器过高的权限等,为攻击者提供逃逸的时机。
  • 容器引擎的漏洞:如Docker、runc等容器引擎的漏洞也可能被使用进行逃逸。
镜像安全

镜像安全主要面对供应链攻击和恶意软件注入的威胁。供应链攻击指的是攻击者通过粉碎软件开辟或分发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注入恶意代码或修改软件,以到达攻击目标。在容器情况中,供应链攻击的目标可以是底子镜像、第三方库、依赖包或者镜像构建过程中的脚本和工具。
为了保障镜像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步伐:


  • 只使用来自可信镜像堆栈的镜像,如官方的Docker Hub认证镜像或企业内部的私有镜像堆栈。
  • 使用镜像署名工具(如Docker Content Trust, Notary)对镜像进行署名,并在使用前验证镜像的署名,确保镜像未被篡改。
  • 使用容器镜像扫描工具(如Clair, Trivy)定期扫描镜像中的漏洞和恶意软件,实时更新和修补漏洞。
微服务架构安全

微服务间通讯安全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微服务之间通讯的主要方式,掩护API是确保微服务间通讯安全的关键。未经授权的用户或服务可能会访问API,获取敏感数据或执行未授权的利用。为了保障API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步伐:


  • 使用强盛的身份验证机制(如OAuth2.0, JWT)确保只有颠末认证和授权的用户和服务可以访问API。
  • 实施细粒度的授权计谋,基于角色的权限和职责来限制对API的访问。
  • 加密API通讯,使用HTTPS协议和TLS/SSL证书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秘密性和完整性。
  • 引入API网关作为所有外部哀求的唯一入口点,实现哀求的路由、认证、授权、限流和监控等功能。
微服务依赖与数据共享

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依赖关系和数据共享需求。这种依赖关系和数据共享可能会成为安全漏洞的源头。比方,一个被攻破的服务可能会泄漏敏感数据给其他服务,或者通过恶意哀求影响其他服务的正常运行。
为了应对这些挑衅,可以采取以下计谋:


  • 实施数据隔离和最小权限原则,确保每个服务只访问和修改它所需的最小数据集。
  • 使用服务间通讯协议(如gRPC, REST)的安全特性,如认证、授权和数据加密。
  • 设计故障隔离机制,如断路器模式(Circuit Breaker Pattern),以防止一个服务的故障影响到整个体系。
容器编排平台安全

容器编排平台(如Kubernetes)是云原生情况中不可或缺的组件,它负责自动化部署、扩展和管理容器化应用。然而,编排平台自己也可能成为攻击的目标,一旦被攻破,将严峻威胁到整个云原生应用的安全。
Kubernetes安全

对于Kubernetes情况,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安全考虑:


  • 集群访问控制:使用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来管理对Kubernetes集群的访问。通过定义角色(Role)和角色绑定(RoleBinding),可以精细控制不同用户和服务账户对集群资源的访问权限。
  • 网络计谋:使用Kubernetes的网络计谋(Network Policies)来限制Pod之间的网络通讯,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漏。
  • 敏感信息掩护:避免在设置文件中硬编码敏感信息(如数据库密码、API密钥等),而应使用Kubernetes的Secrets机制来安全地存储和分发这些信息。
  • 审计和监控:启用Kubernetes的审计日志功能,记录集群中发生的所有重要变乱,以便在发生安全变乱时进行追踪和分析。同时,使用监控工具(如Prometheus, Grafana)来监控集群的健康状况和性能指标,实时发现潜伏的安全问题。
云原生安全最佳实践


  • 持续的安全教诲和培训:进步开辟者和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了解云原生安全的重要性和最佳实践。
  • 自动化安全测试:将安全测试集成到CI/CD管道中,通过自动化工具(如SonarQube, Fortify)进行代码扫描、漏洞检测和静态/动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DAST)。
  • 实施DevSecOps:将安全作为DevOps文化的一部分,确保在软件开辟的每个阶段都考虑安全因素。
  • 采用云原生安全解决方案:使用云提供商提供的云原生安全服务(如AWS Security Hub, Google Cloud Security Command Center)和第三方安全解决方案(如Twistlock, Sysdig Secure)来增强云原生应用的安全性。
  • 保持更新和修补:定期更新和修补容器镜像、编排平台、利用体系和所有相干组件的漏洞,确保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固性。
结论

Cloud Native安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范畴,它涉及到容器安全、微服务架构安全、容器编排平台安全等多个方面。通过实施上述最佳实践,并采取持续的安全监测和相应步伐,可以明显进步云原生应用的安全性。然而,安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开辟者、运维人员和安全专家共同积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安全威胁和挑衅。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更多信息从访问主页:qidao123.com:ToB企服之家,中国第一个企服评测及商务社交产业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or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没腿的鸟

金牌会员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标签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