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文心一言、Kimi们拿什么套住民气?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题 491|帖子 491|积分 1473


  

  


  
  
  
  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贸易
  
  曾几何时,微信和淘宝是数字时代不可撼动的霸主。通过构建巨大的用户商家生态体系,这些APP打造了自己的“生态帝国”,以绝对优势横扫市场,令竞争对手瞠乎其后。用户与商家互为依托,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网络效应,这不但让厥后者难以插足,也让用户难以逃离。
  然而,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这些曾经固若金汤的法则好像正面临挑衅。传统APP赖以生存的生态壁垒,正在生成式AI面前变得脆弱不堪。
  生成式AI的出现,如同一场不期而至的科技风暴,正在悄然改写游戏规则。
  从ChatGPT到文心一言,再到Kimi,这些举世与中国的头部生成式AI应用,正引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它们不但以超凡的语言处理本领、图像生成技术震撼了世界,更通过打破传统生态的封锁,重新定义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关系。
  美国着名的私人风险投资公司a16z,基于SimilarWeb的流量数据(截至2023年6月),对现在市场上访问量前50名的GenAI网络产品进行了排名。
  

  六个月之后,当我们根据SimilarWeb(截至2024年1月)的数据,再次对前50个以为主的网络产品进行了排名。你会惊讶的发现,有凌驾40%的新面孔。
  

  相信现在再统计一遍,这个榜单又完全不一样了。
  为什么生成式AI的市场变更如此频繁,什么时间市场格局才会稳固,从前移动互联网领域那些屡试不爽的玩法尚有用么?要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深入探究一下生成式AI的本质特征,以及它跟传统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差别。
  
传统APP的本领,用“马太效应”快速构建数字霸权

  回首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淘宝、微信、抖音这些巨头的崛起堪称“圈地活动”的经典案例。
  

  在早期的C2C市场中,淘宝凭借着巨大的用户基础和极具吸引力的低门槛,迅速吸引了大批个人卖家。淘宝最初的成功在于它实现了用户与商家的双向互动:卖家带来商品,吸引买家;买家不断涌入,鼓励更多卖家入驻。这种双向互动在初期看似简单,却逐渐演变为一种牢不可破的生态壁垒。
  随着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淘宝逐渐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电商平台。它不但吸引了众多大中型企业入驻,还通过付出宝、物流网络等辅助体系强化了自身的生态圈。这个过程从“菜鸟”到“巨头”的蜕变,正是淘宝凭借“用户商家双向锁链”构建生态壁垒的成功典范。
  微信的崛起则是另一个经典的“圈地”案例。
  作为一款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在早期通过简单便捷的谈天功能,迅速积聚了大量用户。而后,微信付出、公众号、小游戏等功能的陆续上线,进一步深化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功能圈地”,微信成功将用户牢牢锁在其生态体系内,逐步形成了一个难以撼动的社交平台。
  抖音则通过短视频内容的爆发式增长,吸引了海量用户,并通过吸引内容创作者、广告商等多方资源,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内容生态。抖音的成功不但在于其推荐算法的精准性,还在于它通过内容生态的构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效应,使得用户很难脱离这个平台。
  那么,为什么这些传统APP总能“一家独大”呢?
  答案在于“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数字时代,数据和用户数量是王道。当一个平台拥有足够多的用户时,网络效应开始发挥作用:每一个新用户的加入,都会增长平台的价值,这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用户。
  在淘宝的例子中,更多的买家吸引了更多的卖家,更多的卖家带来了更多的商品选择,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买家。这个正反馈循环,让淘宝在早期险些没有竞争对手能够挑衅其职位。
  微信同样依靠其巨大的用户基础,这些用户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社交链”,这让厥后的挑衅者总是剪羽而归。
  曾几何时,易信、陌陌、米聊、谈天宝等一众社交应用都曾试图撼动微信的霸主职位。然而,无论是从功能上对标微信,还是通过独特的社交模式另辟蹊径,这些挑衅者都未能成功。
  

  为何如此?
  微信的生态魔力在于它不但仅是一个谈天工具,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微信好友构建的社交链、付出、朋友圈、公众号,这些功能无缝地融入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一种“离不开”的效应。每当用户尝试脱离微信,就像要放弃一个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迁移本钱之高,让人望而却步。
  这些挑衅者的失败不但仅是因为微信的强大功能,更是因为微信已经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和强大的生态体系,让用户和开发者都难以割舍。
  总结来说,传统APP的成功在于通过“用户商家双向锁链”构建了稳固的生态壁垒,并通过“马太效应”不断扩大这种优势。这种生态模式的焦点在于将用户牢牢锁定在平台内,通过不断加强用户粘性和平台价值,形成了难以动摇的市场霸权。
  然而,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这种模式是否还能继续主导未来?
  

  
险些为零的用户粘性

  在传统互联网的世界里,平台的高用户粘性是一种生存法则。微信、淘宝这类巨头无不依靠于他们经心打造的生态体系,牢牢锁住用户。而生成式AI的世界却像是一个彻底颠覆这一法则的平行宇宙。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用户粘性,用户随时可以转向其他平台,没有丝毫的负担。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生成式AI具有几个完全差别的特征:
  功能独立性,工具而非生态
  生成式AI应用本质上是功能性的工具,而不是依靠生态体系来维系用户的“囚笼”。
  例如,ChatGPT的焦点功能是对话生成,它的竞争对手文心一言或Kimi也提供雷同的服务。用户无需在某个平台上“安家”,他们只是在需要某种功能时“借用”一下这个工具。使用ChatGPT写完一篇文章,你可能马上转到Midjourney生成一张配图。
  这些工具之间的功能独立性极高,根本不需要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或“积聚”,这直接导致了用户的自由度远高于传统应用。
  低转换本钱,一键切换的“超市逻辑”
  如果我们把生成式AI应用比作一间超市,那么用户在这里完全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零食”,不需要为任何选择负责。今天你选择了ChatGPT,明天发现文心一言的输出效果更好,转过去毫无压力。
  

  转换本钱险些为零。用户切换生成式AI平台的过程不涉及复杂的数据迁移、账号设置,乃至不需要学习新界面。这与传统的社交平台或电商平台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些平台上,用户每每在生态体系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数据,一旦脱离,丧失巨大。而在生成式AI的世界里,没有这种沉没本钱,用户想用什么就用什么。
  体验驱动,即时满足,而不是长期绑定
  生成式AI用户关注的不是长期绑定,而是即时满足。每次使用生成式AI工具,用户的关注点都在当下:这次生成的文本是否符合预期?这张图片的效果是否令人满意?
  这种即时性的需求决定了用户的选择更具“冲动性”。谁的工具好用,谁的技术先进,用户就会毫不夷由地投奔过去。这种短暂的交互和轻量级的用户体验,进一步削弱了平台对用户的长期吸引力。
  缺乏生态体系,孤立的“工具岛”
  现在,大多数生成式AI应用还处于“工具岛”状态。差别于微信、淘宝那种拥有巨大生态体系的平台,生成式AI应用通常专注于提供某一种特定的功能,如对话生成、图像生成等。
  没有跨应用的数据共享,也没有一体化的用户体验,用户在这些平台上每每是“用完即走”。正因如此,生成式AI应用更像是一种“即开即用”的消耗品,而非需要长期投资和沉淀的生态平台。这种模式在给予用户极大自由度的同时,也导致了平台难以形成粘性。
  竞争驱动,技术更新带来的“新欢”层出不穷
  生成式AI领域的竞争,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竞速赛。每当一个平台推出新功能或在算法上实现突破,用户总是开始感知到这种变化,并迅速转向新平台。这种竞争态势激发了用户的“尝鲜”生理,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某一平台的依靠。
  想象一下,当ChatGPT刚推出新版本,具备了更强的上下文理解本领,用户马上就会涌向它。而一旦文心一言或智谱清言更新了更为先进的多模态生成功能,这些用户又会毫不夷由地切换。这种不断追逐新技术的行为,揭示了生成式AI用户群体的本质:他们忠诚的从来不是平台,而是技术自己。
  零用户粘性并非生成式AI的软肋,反而是它适应这个高度竞争时代的一种“天赋异禀”。
  这种粘性低的特性解放了用户,使他们能够灵活选择最佳工具,也迫使各平台不断创新,以技术为焦点争夺用户。这种竞争驱动的情况,将生成式AI推向了技术进步的最前沿,而那些固守传统生态壁垒的企业,只能望其项背。
  在生成式AI的未来,粘性低并不是问题,停滞不前才是。唯一的规则就是不断创新,只有在技术上保持领先,才能在这个零粘性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用户商家螺旋”的缺失

  传统互联网平台靠的是用户和商家之间的双向互动。用户多了,商家蜂拥而至;商家多了,用户更加离不开。这种“用户商家螺旋”是平台的焦点生命力。
  但在生成式AI的世界里,这个螺旋根本不存在。所有的服务都是由平台自己提供的,用户需求直接由算法满足,没有外部商家参与。
  生成式AI平台,它们是由复杂的算法和巨大的数据集驱动的,平台自己就是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单向供需”,用户提出需求,平台通过算法给予相应,没有外部商家介入。这种模式虽然简化了用户体验,但也失去了“用户商家螺旋”的自我强化机制。
  

  例如,ChatGPT生成的内容、Midjourney创作的图像、文心一言提供的多模态服务,都是由平台直接通过其算法和模型来实现的。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虽然高效,却让平台成了“孤岛”。
  

  商家的消散,不但意味着平台不再需要外部供给,还意味着多样性被削弱。
  在淘宝和微信上,商家是创新的源泉。他们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极大丰富了平台的生态。而生成式AI平台上,所有功能都是内建的,用户只能使用平台提供的那几样工具。平台虽然掌控一切,却失去了通过商家扩展生态的本领。
  没有了商家的参与,生成式AI平台缺乏自我强化的本领。
  
一朝天子一朝臣,AI要重塑市场规则和秩序

  当用户不再为“生态”买单,传统平台的优势便土崩瓦解。过去,用户因为各种关联服务和商家资源被牢牢锁定在平台内。生态体系是它们的生命线。
  然而,现在的用户变得聪明且现实。他们关注的不是生态,而是直接体验。生成式AI应用通过技术创新,让用户能够轻松地切换平台,没有任何顾虑。这种变化,暴露了传统APP生态模式的致命弱点——它无法应对一个技术驱动的市场,无法适应一个用户需求瞬息万变的世界。
  在生成式AI的世界里,技术就是一切。传统的用户商家互动模式失去了力量,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和算法的主导职位。
  这些AI应用通过强大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集,重新定义了市场规则。用户不再是生态的一部分,而是技术服务的消耗者。平台通过技术不断优化体验,提升服从。这种新规则,将权利从生态体系的筹划者手中,交给了掌握焦点技术的创新者。
  当你走进“算法的机密花园”,你以为你是在和ChatGPT、Kimi们对话,但现实上,是在与无数层神经网络的复杂计算效果进行互动。你能看到的是它的输出,却看不到它背后巨大的计算和数据支持。生成式AI应用的焦点就在这里——算法是它们的生命线,是用户体验的源泉。
  在这个机密花园里,每一棵“植物”都是经心培育的算法,每一朵“花”都是数据驱动的效果。用户在花园里漫步,享受其中的优美,却很少意识到背后潜伏的复杂机制。这就是AI的魅力,也是它的强大之处。
  

  让我们再把视野拉大一点。看看OpenAI的ChatGPT,看看Anthropic的Claude,再看看中国的文心一言、智谱清言和Kimi。各大巨头在差别地区怎样运用算法策略抢占市场?
  

  在美国,ChatGPT凭借其强大的推理本领占据了举世市场,而Anthropic的Claude则通过安全性和可控性建立了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文心一言在多模态生成方面展现了中国的技术气力,而智谱清言则通过在中文语境中的精准表现,赢得了大批用户。Kimi也不甘示弱,在长文本、网页搜索方面独树一帜。这场举世竞赛,现实上是一场算法与数据的比力。
  

  生成式AI正在快速占领市场,它不需要传统的生态壁垒,因为它自己就是“规则”的创造者。没有了用户商家的双向绑定,生成式AI通过技术突破,直接切入用户的焦点需求,打破了旧秩序。
  从旧秩序到新秩序的转型,正是生成式AI带来的深刻变革。传统的生态壁垒已经不再是保障,而成为了束缚。技术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谁能掌握最强的算法,谁就能主导未来的市场。
  

  
文:一蓑烟雨 / 数据猿
责编:注视深空 / 数据猿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更多信息从访问主页:qidao123.com:ToB企服之家,中国第一个企服评测及商务社交产业平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or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涛声依旧在

金牌会员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标签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