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二)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发展与网络类别与性能 (附带图谱更好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题 936|帖子 936|积分 2810


前言



  • 在上一篇博客中,我们具体探讨了互联网的概述与组成,包括其核心布局和关键设备。
  • 这篇博客将继承深入计算机网络的知识领域,聚焦于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网络的分类方法以及性能评估指标。
  • 这些内容不仅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底子,也是大学考试中常考的重点。
   我的个人主页,欢迎来阅读我的其他文章
https://blog.csdn.net/2402_83322742?spm=1011.2415.3001.5343
我的计算机网络专栏,欢迎来阅读
https://blog.csdn.net/2402_83322742/category_12909527.html
  
一、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

    • 1987年9月,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成功发送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标记着中国与国际计算机网络的初次毗连。
    • 在此期间,国内主要依赖拨号电话线实现低速数据传输,网络覆盖范围极为有限,主要应用于科研机构和高校。

  • 底子建设阶段(20世纪90年代)

    •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成为第77个参加互联网大家庭的国家。
    • 中国四大骨干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学技能网CSTNET、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相继建成,为互联网的普及奠定了底子。
    • 1995年,邮电部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平凡用户逐渐可以或许通过调制解调器(Modem)毗连到互联网。

  • 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 随着宽带技能(如ADSL、光纤)的普及,网络速率大幅提拔,从最初的56Kbps拨号上网发展到如今的千兆乃至万兆光纤接入。
    • 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3G、4G、5G技能的迭代更新,使得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
    •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能的兴起,推动了网络应用的多样化和智能化,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二、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差异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讯线路毗连起来,在网络利用体系、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讯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通报的体系。
2. 差异类别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可以从多个角度举行分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1)按覆盖范围分类




  •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 覆盖范围:通常在几公里以内,如一个办公室、学校或家庭。
    • 特点:传输速率高(10Mbps~10Gbps)、延迟低、误码率低、组网机动、易于维护。
    • 典型应用:企业内部网络、校园网、智能家居网络。


  •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覆盖范围:一般覆盖一个都会,范围在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
    • 特点:传输速率较高、支持多种业务(数据、语音、视频)、具有较强的扩展性。
    • 典型应用:都会公共服务网络(如交通监控、智能电网)。

  •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 覆盖范围:跨越都会、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可达数千公里。
    • 特点:传输速率相对较低(从几十Kbps到几Gbps)、延迟高、网络布局复杂、依赖电信运营商提供的通讯线路。
    • 典型应用:国际互联网、跨国企业专用网络。


(2)按传输技能分类



  • 广播式网络(Broadcast Network)

    • 特点:全部主机共享一条通讯信道,任何主机发送的数据都能被其他主机接收。
    • 典型技能:以太网(Ethernet)、无线局域网(Wi-Fi)。

  • 点对点网络(Point-to-Point Network)

    • 特点:数据通过单独的链路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须要路由选择算法来确定传输路径。
    • 典型技能:电话互换网、广域网中的路由器互联。

(3)按拓扑布局分类




  • 总线型网络:全部节点毗连到一条公共总线上,布局简单,但可靠性较低(如早期的以太网)。
  • 星型网络:以中心节点(如集线器、互换机)为中心,其他节点与之毗连,易于维护,但中心节点故障会导致全网瘫痪。
  • 环型网络:节点毗连成闭合环路,数据沿环路单向传输,可靠性较高,但扩展困难(如令牌环网)。
  • 树型网络:由星型网络扩展而来,呈条理化布局,实用于大型网络。
  • 网状型网络:节点之间有多条路径相连,可靠性高,但布局复杂、本钱高(如互联网的骨干网)。

(4)按用途分类



  • 公用网(Public Network):由电信运营商建设和维护,向公众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如CHINANET)。
  •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由企业或机构自行建设,用于满足内部通讯需求(如银行专网、部队专网)。

三、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速率



  • 定义:指数据的传输速率,即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ps,bit/s)。
  • 常见单位:Kbps(10³ bps)、Mbps(10⁶ bps)、Gbps(10⁹ bps)、Tbps(10¹² bps)。
  • 注意:现实传输速率(吞吐量)通常低于理论速率,因为受到网络拥塞、信号衰减等因素的影响。
(2)带宽



  • 定义:有两种寄义:

    • 在模仿通讯中,指信号的频率范围(单位为Hz)。
    • 在数字通讯中,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最大数据量(单位为bps),与速率雷同,但更强调网络的传输能力。

(3)吞吐量



  • 定义:单位时间内现实传输的数据量,单位为bps。
  • 影响因素:网络带宽、网络拥塞程度、传输协议服从等。
(4)时延



  • 定义:数据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所需的时间,单位为秒(s)。
  • 组成部分

    • 发送时延(Transmission Delay):数据从发送方进入传输介质所需的时间,计算公式为: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bit) / 传输速率(bps)。
    •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数据在传输介质中传播所需的时间,计算公式为:传播时延 = 传输间隔(m) / 信号传播速率(m/s)。
    • 处理时延(Processing Delay):路由器或互换机对数据举行处理(如不对检测、路由选择)所需的时间。
    • 排队时延(Queuing Delay):数据在路由器或互换机队列中等待转发的时间。

(5)时延带宽积



  • 定义:指时延与带宽的乘积,单位为比特(bit)。它表如今传输链路上可以容纳的数据量。
  • 计算公式: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6)来回时间



  • 定义: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接收方确认收到数据为止所需的时间,包含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7)利用率



  • 定义:指网络资源(如链路、设备)被使用的程度,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 计算公式:信道利用率 = 有数据传输的时间 / 总时间。
  • 注意:利用率过高会导致网络拥塞,时延增长。
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指标

除了上述性能指标外,还有一些非性能指标也会影响网络的使用和选择:


  • 费用:包括网络建设本钱、维护费用和使用费用(如带宽租用费)。
  • 质量:包括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 标准化:是否遵循国际标准(如TCP/IP协议),以便与其他网络兼容。
  • 可扩展性:网络可否方便地扩展以满足用户增长或业务需求的变化。
  • 易于管理和维护:网络管理工具是否完善,故障排查是否方便。


总结(核心概念速记):

核心概念速记
计算机网络发展脉络 = 中国特色三阶段演进 + 全球通用分类体系 + 多维性能评估


  • 中国发展里程碑

    • 1987年首封邮件1994年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1世纪初宽带与移动互联发作
    • 四大骨干网(CHINANET/CERNET/CSTNET/UNINET)奠定底子,5G与新基建推动智能化升级。

  • 网络分类体系

    • 覆盖范围:LAN(百米级)→ MAN(都会级)→ WAN(全球级)。
    • 传输技能:广播式(共享信道) vs 点对点(独立链路)。
    • 拓扑布局:总线型(早期以太网)、星型(集中控制)、网状型(高可靠性)。

  • 性能指标核心

    • 速率(理论值)与吞吐量(现实值)的差异,时延四要素(发送/传播/处理/排队)。
    •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反映链路数据容量。

中国网络发展对比
阶段时间范围关键事件与特征技能支撑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首封电子邮件(1987)、拨号低速传输电话线、调制解调器底子建设阶段20世纪90年代全功能接入互联网(1994)、四大骨干网建成ADSL、光纤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5G商用、移动互联网普及、云计算/物联网兴起高速光纤、5G、AI 网络分类与性能指标关系
  1. 分类维度 → 覆盖范围 → 性能差异 → 典型应用  
  2.    ↓          ↓           ↓            ↓  
  3.    LAN → 短距离 → 高带宽低时延 → 企业内网  
  4.    WAN → 长距离 → 低带宽高时延 → 跨国通信  
复制代码
知识图谱

  1. 计算机网络(二) 发展、分类与性能  
  2. ├─ 中国发展历程  
  3. │  ├─ 起步阶段(1987首封邮件)  
  4. │  ├─ 基础建设(1994全功能接入)  
  5. │  └─ 快速发展(5G、云计算)  
  6. ├─ 网络分类方法  
  7. │  ├─ 覆盖范围(LAN/MAN/WAN)  
  8. │  ├─ 传输技术(广播式/点对点)  
  9. │  ├─ 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网状型)  
  10. │  └─ 用途(公用网/专用网)  
  11. ├─ 性能指标体系  
  12. │  ├─ 速率与带宽  
  13. │  ├─ 吞吐量  
  14. │  ├─ 时延(四要素)  
  15. │  └─ 利用率与往返时间  
  16. └─ 关键术语  
  17.    ├─ 四大骨干网、5G、物联网  
  18.    ├─ 以太网、Wi-Fi、路由器  
  19.    └─ 时延带宽积、排队时延、QoS  
复制代码
重点提炼


  • 中国网络发展特色

    • 1987年首封邮件1994年全功能接入是两大里程碑。
    • 5G+新基建推动网络智能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 网络分类核心逻辑

    • 覆盖范围决定性能(如LAN高带宽 vs WAN高时延)。
    • 拓扑布局影响可靠性(网状型容错性 > 星型)。

  • 性能指标实践意义

    • 时延计算(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速率)用于网络规划。
    • 利用率过高导致拥塞,需动态调整流量。

  • 技能演进趋势

    • 有线主导5G+卫星通讯融合。
    • 单一数据传输云网边端协同

性能指标对比表
指标定义单位影响因素速率理论最大传输速率bps物理介质、编码方式吞吐量现实传输数据量bps网络拥塞、协议服从时延端到端传输时间s链路长度、设备处理能力时延带宽积链路可容纳的数据总量bit传播时延 × 带宽利用率资源使用比例%流量负载、调理策略 网络技能演进脉络
  1. 技术演进 —— 低速拨号(56Kbps) → 宽带(ADSL) → 光纤(Gbps) → 5G(10Gbps)  
  2.    ↓         ↓               ↓               ↓  
  3. 应用升级 —— 邮件/网页 → 视频会议 → 云存储 → 元宇宙实时交互  
复制代码

以上就是这篇博客的全部内容,下一篇我们将继承探索更多精彩内容。
   我的个人主页,欢迎来阅读我的其他文章
https://blog.csdn.net/2402_83322742?spm=1011.2415.3001.5343
我的计算机网络专栏,欢迎来阅读
https://blog.csdn.net/2402_83322742/category_12909527.html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喜好的话记得三连哦
[table][/table]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更多信息从访问主页:qidao123.com:ToB企服之家,中国第一个企服评测及商务社交产业平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or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祗疼妳一个

金牌会员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